今日夏至:蟬鳴林語間,盛夏日已至
夏至,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公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測日影,發現“夏至”這一天白天之長、日影之短都達到了一年中的極限,所以叫作“夏至”。
北京時間6月21日4時51分,迎來夏至節氣,標志盛夏來臨,也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此時節,知了們歡實地錯落鳴叫,似乎有使不完的勁;池塘里的荷花也開始大面積盛開,散發出陣陣清香。
關于“夏至”的“至”,《恪遵憲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才感春來,忽而夏至,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夏至已至,恭祝夏安。
夏 至 物 候
古代,人們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 至 習 俗
求雨止雨,皆為莊稼豐收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代夏至祭神,意在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北方多旱,夏至期間流行求雨,祈求風調雨順。不過,要是雨水過多,人們又利用巫術止雨。
吃面吃瓜,消暑還靠冰鎮
史料記載,我國漢代就有過夏至節的習俗。各地夏至食俗雖有差異,但吃面卻是共同的。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食面也有嘗新的意思。按照老北京風俗習慣,每年夏至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夏至時節是瓜季,人們坐在瓜棚下乘涼,品嘗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熱消暑食品。
夏 至 養 生
忌夜食生冷: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夜間也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黏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
忌空腹飲茶: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加上是喜歡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腎,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癥,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等病癥。因此,夏季飲茶,應在餐后飲二到三杯為宜,有饑餓感則立刻停飲。
忌夜臥貪涼:中醫認為“頭乃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夜臥吹冷,極易導致陽氣折損。因此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非常嚴重。
夏 至 詩 詞
詠廿四氣詩·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淥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云屢帶虹。
蕤賓移去后,二氣各西東。
夏至
【宋·張耒】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云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迎著盛夏的熱情生長,所有期待終會花開。今日夏至,愿一切美好,如夏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