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花開石榴紅】剪紙中國:民族團結一家親(2)
我國境內共有56個民族,大家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于世,主要體現于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鐘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于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鐘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以農業為主,其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婦女服飾式樣頗多,講究頭飾,婚前頭盤發辮,戴繡花頭巾;婚后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德昂族的建筑以竹樓著稱。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表現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及其對美的追求。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其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高山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歌舞、音樂、雕刻等民族藝術馳名于世。史載高山族無論是勞動、戀愛、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圍,頓足踏歌,搖頭閉目,極備媚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