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農歷二月初二,龍頭節!
“龍夢醒,天暖正早春,龍抬頭,填倉風雨順。龍尾擺,田間起花云,龍鱗閃,五谷進家門。”
01.二月二,龍抬頭萬物復蘇、春天來了
“二月二,龍抬頭”,這是古人仰望蒼穹所捕獲的浪漫與神奇,說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青龍”于農歷二月初二抬頭,以星象預示氣象。
“二十八宿”七星為一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東南西北各據一方,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構成“東方青龍”,角是龍角,亢是龍頸,氐是龍爪,房是龍胸,尾、箕為龍尾。
“龍抬頭”,“青龍”七星始出東方,萬物此時萌發蘇醒,春真的來了。
02.二月二,剃龍頭辭舊迎新、鴻運當頭
二月二可謂“中國傳統理發日”, 民諺云“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寫,清代男子薙發(薙同“剃”),但正月有不動刀的“禁忌”,因此,一到“二月二”,皆“于是日櫛薙,蓋取‘龍抬頭’之意”。借龍抬頭之吉時,孩子“剃喜頭”,健康長大,出人頭地。大人“剃龍頭”,辭舊迎新,鴻運當頭。

03.二月二,吃龍食身體健康、大吉大利
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 吃油炸糕為“吃龍膽”, 吃麻花為“啃龍骨”,餅也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
此外,“二月二吃豆豆”,不少地方當日還有炒豆子、吃豆子習俗。
04.二月二,春耕節潛心耕耘、靜待收獲
在以農為本的古代,勞作是古人生活常態。
每年有一天,哪怕是養尊處優的皇帝,也得出宮帶頭“勞動”一回。
這一天,就是“龍抬頭”的二月二,稱得上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
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
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北方廣傳“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05.二月二,踏青節不負良辰、步步生花
宋朝把二月二指定為百花生日,名曰“花朝節”。
到了元朝,又有“踏青節”之稱,費著《歲華紀麗譜》記有,“二月二日,踏青節。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春游千萬家,美人顏如花。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
“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span>
輕衫,細馬,春年少,此時節,日子如詩,時光含香,好景卻不長,愿你不負良辰,一步一歡喜。
06.二月二,話龍史無所畏懼、乘風破浪
為什么龍并不真正存在,卻在人們心中綻放著耀眼光芒?為什么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其他動物,中國人卻偏偏喜歡自稱“龍的傳人”?
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們把龍視作了一種情感的紐帶與文化的象征,龍的身上,必然有暗合于我們民族精神的地方,如此,它才有在民間不斷流傳的土壤。
龍是傳統之物,是一種精神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對龍文化的審視與繼承,關鍵取決于人。
如果我們從龍的身上,吸取的是包容、中和的精神,是昂然進取的銳氣,是無所畏懼的剛猛之心,是能屈能伸的做事之道,那么,我們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奇跡不能創造?
07.
二月二,讀詩詞
不負春光、詩意前行
《二月二日》白居易(唐)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李商隱(唐)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毩鄹鳠o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宋)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煙村南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二月二日即事》方岳 (南宋)春潮昨夜沒平灘,一雨催花色半含。雁喚元宵歸塞北,燕銜新社到江南。無歡不必游花樹,有病何須置藥籃。只把公忠答天地,從教兒女鬧冠簪。

乍暖還寒,草長鶯飛
春天,來了
愿我們
珍惜每個今天
昂首篤定向前
不負自己,不負春光
